【光明网评论】礼赞中国丨守护清流,谱写时代

“孤烛的影子消失在蔚蓝的天空中,天空中只能看到长江。”李白笔下雄伟而悠长的长江,发源于雪山,向东流淌。它不仅传承着古老的文化遗产,还维系着亿万人民的生计,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新时代以来,我国不断解决长江保护和管理问题,赋予古老母亲河新的活力。 “礼赞中国:青春山河纪事”线上活动近日举行。通过对湖北省宜昌、武汉、丹江口等地长江保护和管理的考察和调研,我们见证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同时,防治旱涝,保障长江流域稳定。长江它为中国提供食物,但也带来洪水的风险。防洪始终是长江两岸人民心心念念的事,也是世世代代人民矢志守护的民生之事。从1918年孙中山先生设想开发三峡水电资源,开始追寻三峡工程梦想,到2006年三峡大坝整体竣工,2020年全面竣工验收,一百多年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这背后是一代又一代建设者勘察山河、绘制地图、规划并反复论证、日夜奋战在施工现场。 作为长江流域防洪体系的骨干,三峡工程自启动以来已累计防洪68次,总防洪能力超过2210亿立方米,保护了沿海平原免遭洪涝灾害。ng。随着数字孪生系统的应用,长江治理迈上了科学高效的新高度。通过在虚拟空间中准确预估洪水发展轨迹并进行智能调度,不仅可以保障亿万人民的安心,也可以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构筑安全屏障。 清澈东流水系的保护和治理。长江的雄伟,在于它“碧蓝如泉水”的透明,在于“浅底鱼飞翔”的生命力。保护这一隐藏的生态宝藏需要多方合作和系统管理。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度,加强海岸管控。建立健全生态流监测,加强重要饮用水水源保护。科学地宣传治理水土流失……“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是口号,而是根深蒂固的实践。 通过三峡大坝长达15年的连续生态调整试验,荆江“四大鱼类”自然繁殖规模已恢复到20世纪80年代水平,一度濒临灭绝的中华鲟重新出现在长江。丹江口水库作为南北淹没线工程主要水源区,水质常年保持2类以上稳定。如今,长江两岸绿意盎然,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系统保护和管理成效显着,凸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绿水青山成为人民生活和幸福最直观的指标。 保障饮料供应克水北调,协调南北发展。长江水绵延数千公里流向中国北方平原,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也为地区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北南调水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742亿多立方米,惠及京津冀豫1.14亿人民。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也盘活了北方地区经济的“曼那提尔水储备”。受区工业供水保障率超过90%,为京津冀地区先进制造业发展注入信心。中国北方平原地下水位持续恢复。为保障主要地区粮食生产农业灌溉增产奠定了坚实基础呃。 以建设全国净水北调水网为基础,将南方长江水资源优势与北方发展需求结合起来。南水北调,南北共同发展。这条跨越山河的清溪,不仅滋润了中国北方的土地,而且架起南北、促进发展的桥梁,为和谐发展注入了快速增长的“水的力量”。 从筑起安全屏障的三峡大坝,到保护河流绿化的生态治理,再到贯通区域发展的南北调水,所有治理实践最终都是为了沿海人民的稳定福祉和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保护管理的不断深入,长江将继续我们将在更遥远的未来获得动力。 (郝月)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You'll like the following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