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产业、立足

- 编辑:admin -

推动产业、立足

应城市地处江汉平原与鄂中山区的过渡地带,是全国最大的籼糯米产区。近年来,该市通过市场影响、政府推动、产业化推进、技术推广,实施“品种优势、种植规模、订单化”政策,推进土地流转,构建“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模式,构建了仓储、加工、物流、销售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体系。 糯米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产量不断增加,加工企业也不断壮大,产业链不断延伸。应城糯米产品96%销往市场,已成为三全食品、五粮实业等知名企业的核心原料基地,经销一张面向全国乃至世界的伟大“应城名片”。 优质糯米是通过品种改良和管理生产出来的。 应城市糯米种植历史悠久。该地区地处北纬30度,阳光充沛,雨热充沛,坡平,耕层深,天然肥沃的土壤适宜种植糯稻。是中国籼糯米种植最好的地区之一,是“全国籼糯米第一城”。 适当的种子管理对于糯米产业的发展是必要的。应城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种植技术推广部主任王祥发表示:公司正与省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孝感市农科院等部门密切合作,解决种源“卡脖子”问题。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成功选育出优质高产的糯米品种,如“红诺优1号”,其产量高,米质优良,主要理化指标达到国家优质糯米质量标准,成为地方主力品种。 王向发介绍,在强化现有优质品种优势的基础上,将不断扩大品种选育范围,引进黑糯米、紫糯米、黑糯米等糯米专用品种、中国水稻研究所等来源的红糯米,选育出许多营养价值高、米质好、稳产、抗病性优良的优良品种,进一步增强应城的产业竞争力。糯米。 如果你有好种子,你还需要好东西d 领域、良好的法律和良好的管理。 在种植方面,应城市积极推广标准化种植技术,组织专家制定了绿糯米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并向农民发放。此外,我们还将在市、镇、村层面开展合作,帮助农民获得技能。也进行同样的训练。推广集约化、规模化连作。通过全州推进农用地高水平和土地综合整治,在水营、延营线建设10万亩绿色优质高产糯稻种植示范基地和67.75万亩高水平农用地,“化小田为大田”后,耕作收割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5%。 技术的融合也让糯米种植的管理更加精准。简洁高效。 在应城市的几个优质糯米种植基地,稻田里安装的一排排害虫捕捉器,为糯米的生长筑起了一道“绿色防护墙”。 2023年6月,应城市共建成“一主四辅”智能监测点5个,形成农作物病虫害远程监测系统,实现24小时精准不间断监测。 应城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植保技术推广处处长张正红介绍,系统每10分钟自动采集一次昆虫信息,并使用高分辨率摄像头记录信息。害虫图像存盘,人工智能识别害虫类型和数量,数据通过云端上传,病虫害预警模型等数据实时更新。 随着智能化现场管理的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应城的糯米种植面积从过去的39万亩增加到今年的40.8万亩,糯米总产量达到27.54万吨,产品分布已遍及全国20多个省份。 “Orden”与农民合作稳定销售 米饭呈波浪状,充满嚼劲。应城市洋河镇玛雅村的一片稻田里,三台联合收割机正在田间来回行驶。粮食出口口岸运出大量大米。在一旁等待的农民们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笑容。 当粮食主产区吴强国看到丰硕的米粒时,眼中难掩欣慰和欣慰。 “高产、高利润是粮食生产者最现实的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吴强国一直在探索如何让种植园运转顺利、盈利更稳定。 2022年,吴强国与湖北中盘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盘农业”)签署模式订单生产合作协议。中盘农业是一家专注于粮食种植、加工、销售的农业科技公司。近年来,公司不断探索和完善新的土地流转和定制种植模式,为粮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产业链闭环服务。通过“企业+基地+农户+服务+市场”的新方式,实现“从基层到餐桌”的直供体系,促进农民增收。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不用担心。’”吴强国笑着说,从选种到田间管理,中盘农业工程师都细心指导他,连最棘手的销售问题都解决了。 据了解,中盘农业完成应城市5000亩土地流转,与应城市及周边主要县市5000余户农户签订造林订单,面积7.6万亩,直接增加农民收入500万元以上。 和吴强国一样,应城市不少粮农都与各大“绿色糯米”加工企业有合作关系。采用定制模式种植的糯米平均亩产超过1200公斤。湿糯米收购价格平均比印度普通大米高出0.6元/公斤,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增长点。 细化和优化链接以增加价值 分选、去石、脱壳、碾米、抛光、按颜色分级……在湖北中帆粮油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工厂里,自动化流水线运行着。高效,从收割到储存,从包装到销售,米粒都留在地里,让高品质的应城糯米从田间直达您的餐桌。 中攀农业副总经理王伟表示,目前公司产品分布于全国各大城市。这从源头上提高了粮食生产质量,提高了加工环节的绩效。同时,正与省内各大高校合作技术研发,开发系列糙米产品,帮助国人吃得更美味、更健康、更安全。 应城市已有湖北中盘谷物食品有限公司等26家糯米深加工企业。 “通过绿色认证开拓高端市场后,四家企业不仅开始与四川合作东流酒酿、贵州金源泰酒业。一些公司计划自行创业、建厂。应城市农业农村局产业发展干事王涛介绍,通过建设21.4万亩无公害优质糯米基地和10万亩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不仅为企业提供了优质稳定的原料,也成为国酒、五粮实业、银鹭食品、思念米等各大副食品加工企业的首选原料。丸子、三全食品占主要产品销售额的60%。 从夯实糯米种植基础,到推进产业精细化、精深加工、深化产业链附加值,小粒糯米已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和发展的支柱产业。d.增加农民收入。 王涛表示,未来,他们将围绕打造“楚女故里”,继续打造应城市糯米区域公共品牌,积极与孝感首横市合作,打造供应链平台,准备打造糯米专属电商直播基地,扩大“互联网+直送”范围,同时奔向农业产业园国家现代化浪潮,让应城市成为其中之一。实现从“糯米产区”向“经济糯米地”的跨越。 策划:左彦文、冯轩 记者:杨卓宇、李浩 通讯员:李梦婷、孙进、刘嘉文 出品:北京中央网(湖北日报)、中共应城市委员会宣传部、应城市综合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