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振兴系列报告的第三篇,主题是“创一流、

本报记者 刘俊兰 通讯员 徐春 小业航 深秋时节,从十堰市中心驱车前往张湾区西沟镇,沿途可以看到色彩斑斓的秋叶、美丽的风景。 在长河湾景区戏水、在永波烧烤园享受户外美食、在国风村童话小镇与亲子互动……文化和旅游的“珍珠”通过多彩的石柱路相连,编织成“风景秀丽、产业繁荣、和谐”的乡村振兴链条。 作为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张湾区所辖两市两乡有着优良的生态记录。传统农业转型,如何唤醒沉睡的景观资源?该区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是明确而扎实的。坚持城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实施走“文化、旅游、农业”协调发展道路,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产业繁荣是地区振兴的基础。在张湾区西沟镇沙洲村,60岁的张道军是村里最大的猕猴桃种植户。今年,他的花园获得了丰收。 “亩产2000斤,光采收卖就能赚好几万元!”他高兴地说。村党支部书记曹立勇介绍,全村有57户种植了260亩猕猴桃,今年的丰收也将带来显着的经济效益。 猕猴桃产业是张湾区推动传统种植业走向大众化的典型代表。目前,该区已开发以小果为代表的特色种植基地11000余亩,其中猕猴桃2100亩,猕猴桃220亩。0亩汉江樱桃。建成了12个覆盖葡萄、有机茶、草莓、花卉、中药材原料等多品类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沿着东边的渡河,从黄龙城到方滩城,一幅“云、水、方滩”的长长诗意画卷徐徐展开。白墙黑瓦的“天山茶馆”依水而立,茶香与书香交融。在壁炉旁享用一杯茶,欣赏窗外的景色。另一边,河边画廊里游人如织,农场里炊烟袅袅,笑声不断。不太乐乐,营地基地、云水商业街和一批批高端民宿相继建成,形成了“小而美、精致高雅”的度假综合体。 “在方潭,你更能逆风奔跑每年超过300天。”国家航空营地十堰基地主任陈学英指着蓝天说道。占地150亩的飞行营地于今年4月正式开放,游客可以体验高空“飞行”,欣赏方滩山水全景。今年上半年,飞行营地游客量突破20万人次。 生态优美、业态新业态的区域振兴基本惠及百姓。在利贺河畔的“好山、好水、好农庄”,安师傅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仍微笑着说:“我靠着这片山水吃着‘旅游菜’,日子变得更加丰富了”。目前,方滩城凭借“农业+文旅+体育”一体化模式,已入选国家4A级旅游景区,每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 产业是基础,整合是关键。奇妙的特兰方滩市的建设是张湾区实施“一条线”战略、全区旅游激活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多年来,该区坚决贯彻“两山”理念,摆脱“守时心态”,推动旅游、结伴。产业深度融合拓宽了群众增收途径,超越了区域振兴的“加速度”。 在柏林市,池雨轩田园庄园通过“农研模式+非遗传承”,将农田改造为“第二课堂”,让农民变身“科研导师”,打造集展、学、产、销于一体的“非遗工场”,有效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村民就地就业。(下载版本2)